2025年7月21日,汽车流通协会联合精真估发布的《2025上半年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》引发行业震动:小米SU7以88.91%的一年保值率登顶所有车型榜首,甚至超越奔驰G级三年保值率(87.6%),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现象级产品。这一数据不仅打破“国产车不保值”的刻板印象,更折射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跃迁与消费认知变化。
小米SU7的逆袭并非偶然。作为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,其搭载的自研9100T一体化压铸技术、800V高压平台及智能驾驶系统,在性能与智能化维度对标特斯拉Model S,但定价更贴近主流市场。车主李先生向记者透露:“我的创始版SU7开满一年,二手市场仍能卖到27万,比同价位燃油车多赚5万。”
行业分析师指出,小米SU7的高保值率源于三重逻辑:
技术迭代放缓:国内新能源供应链成熟后,电池、电机等核心部件差距缩小,SU7的硬件配置在一年周期内未被超越;
品牌溢价转移:传统豪华品牌因电动化转型滞后,市场认可度下滑,而小米凭借生态链优势吸引年轻消费群体;
供需关系失衡:SU7产能爬坡阶段订单积压,二手市场流通量有限,推高价格。
传统豪车的“保值焦虑”
对比之下,保时捷卡宴混动、宝马X5等车型保值率均低于SU7。北京某二手车商坦言:“过去进口豪车三年保值率普遍超80%,现在新能源冲击下,BBA(奔驰、宝马、奥迪)部分车型两年保值率就跌破70%。”
这一趋势在高端市场尤为明显。2025年上半年,国内3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27%,而同价位燃油车增速不足20%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:“当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成为核心卖点,传统品牌的发动机、变速箱优势被稀释,价值评估体系正在重构。”
小米的下一站:如何守住王座?
面对市场追捧,小米汽车并未松懈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2026款SU7将升级固态电池技术,续航突破1000公里,同时开放城市NOA(导航辅助驾驶)功能。雷军在社交媒体回应:“保值率是用户信任的投票,我们会用更好的产品回报支持。”
然而,挑战依然存在。随着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%,市场竞争从“技术验证”转向“成本博弈”。小米需在规模化生产中维持品控,避免重蹈部分新势力“高开低走”的覆辙。正如汽车行业专家张君毅所言:“保值率是动态指标,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穿越周期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